学者刘红晋:山海间游子情牵 书香里文脉绵延

2025年09月12日14:49:37

来源:

在文化交融的浪潮中,一缕来自齐鲁大地的乡音穿越海峡、跨越重洋,在山海间激荡回响。近日,由山东荣成籍学者刘红晋、刘昌永撰写的《老子不老:昌新本〈道德经〉注解》在海峡两岸及北美地区同步出版,这部凝结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著作,不仅成为传播东方智慧的桥梁,更以独特的文化纽带,将游子的赤子之心与故乡的千里山海紧紧相连。     01 以文载道 以书传情 近日,在荣成市委“荣归故里”计划推进工作专班、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的推动下,《老子不老》一书入选荣成市图书馆及城市书房馆藏,并举行了藏书捐赠仪式。 该书解读部分包含内、外两篇,各九篇文章。 内篇概括《道德经》的主要内容、老子的辩证法、老子的生态观、老子的政治哲学、老子的军事思想等。同时,用科学史的视角整理老子的自然科学发现和社会规律观察,提出了老子“道”的两个主体:水、人民群众,对立统一和群众史观是理解《道德经》的关键。 外篇从中国农耕文明历史进程的角度理解《道德经》,阐述三皇五帝等古圣先君的治世理念和管理经验,以及虞廷心传、天下为公等理念的历史传承,梳理道学、儒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差异,在崇尚和平、和谐方面的统一。 刘红晋,山东荣成人,英国利兹大学哲学博士,清华大学博士后,近年来先后获聘于苏州大学、重庆师范大学、完美世界、科学出版社等机构,2024年入选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“塔石人才”;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风险治理与人类安全专委会理事、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委会理事、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创新管理专委会青年委员。 作者刘红晋深情回忆:“从荣成出发,公派英国攻读哲学博士,最终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回归故里。家乡的千里山海、淳朴民风,始终是激励我回馈桑梓的精神源泉。”他强调,建立文化自信不仅需要深耕经典,更需从乡土人情中汲取力量,而这部作品正是他以文化为纽带与家乡深度对话的见证。 02 海归聚力 共筑家园 荣成市欧美同学会会长许英杰指出,近代以来荣成教育文化事业蓬勃发展,为国家输送大批人才。如今,越来越多海归学子在科技、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。他表示:“欧美同学会与统战部将持续搭建平台,凝聚海归力量,助力家乡发展,让物质与精神生活同步丰盈。”这种“归来仍少年”的赤子情怀,正成为荣成创新发展的活力源泉。 荣成市欧美同学会会长许英杰 03 文脉相承 薪火永续 烟台大学教授丁大尉从历史维度解读荣成的文化基因。他提到,清代荣成文人林培玠的《废铎呓》被誉为“胶东聊斋”,生动记录了地方民情民俗。而今,刘红晋在《老子不老》序言中向这位前辈致敬,彰显了胶东文化“代有新人出”的传承脉络。“从林培玠到刘红晋,荣成文人的笔尖始终流淌着对故土的热爱。”丁大尉感慨道。 烟台大学教授丁大尉 04 诗韵流芳 乡土共鸣 清华水木诗社社长俞爱群则从艺术视角肯定了作品的价值。她透露,书中诗词因兼具科学哲思与文学美感,将被收录进《清华历》刊印发行。“刘红晋博士以跨学科的视野解读《道德经》,又以诗词传递农耕智慧,这种创新表达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。”她期待更多荣成学子以文化为媒,讲好家乡故事。 清华水木诗社社长俞爱群 05 山海为证 赤子之心 从千里山海到世界舞台,从古籍经典到现代解读,荣成游子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“荣归故里”的深刻内涵。正如刘红晋所言:“无论走得多远,根始终扎在这片土地。”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,不仅让《道德经》的智慧浸润乡土,更让“回馈桑梓”成为荣成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腾。 荣成市委“荣归故里”计划推进工作专班负责人介绍道:“我们不仅要筑巢引凤,更要让归来的游子找到精神的归宿。”近年来,荣成通过举办产业季度沙龙,招引“数字游民”,开展“荣归故里”计划宣讲进机关、企业、学校、社区“四进”活动,让荣成在外人才在学术研讨中重温乡音,在科普讲座里触摸乡愁,真正实现“归来仍是少年”的诗意栖居。 山海不言,自有回响。当古典智慧遇见乡土温情,当游子赤诚碰撞故园新声,荣成的故事,正随着一页页书香、一句句诗行,传向更远的远方。

编辑:国强